清明时节,杨柳依依,我们一行人相约探访清代廉官李毓昌的衣冠冢。
李毓昌是清代著名廉官,他是山东即墨人,嘉庆十三年(1808年)进士,以知县发江苏。当年江苏淮安一带洪水成灾,朝廷发放赈银救济灾民,李毓昌等十人受命核查救灾粮款发放情况。山阳(今淮安市淮安区)知县王伸汉胆大妄为,将领到的九万两赈灾银,足足贪污了两万多两。他恐事情败露,便行贿查办大员,十名官员中有九人接受贿赂,唯李毓昌“亲行乡曲,钩稽户口”。经过三个多月细心查访,他终于掌握了王伸汉的贪污罪行,并写好禀帖准备上报。
王伸汉闻风而动,设宴苦劝李毓昌道:“你初入官场,还不知道做官的诀窍,你没有必要每天不畏寒苦地去查赈,那是‘慕虚名而失实惠’。”李毓昌义正辞严,当场就驳斥了他:“当官贵在清廉,而你却克扣赈银,从饥民口中夺食,这是父母官所为吗?我不会愧对良心和你同流合污。”
贿以重金不成,窃取证据不得,王伸汉便起了杀人灭口之心。他设法买通李毓昌的仆人并将李毓昌毒害,伪装成自缢的现场,随后又贿赂了淮安知府,以自缢身亡定案。王伸汉等一众贪腐分子自认为做得天衣无缝,但是家人却在李毓昌的血衣中发现了“山阳知县冒赈,以利啖毓昌,毓昌不敢受,恐上负天子”的禀帖残稿。在嘉庆的干预下,此案很快水落石出。谋害李毓昌的贪官恶仆被立即处死,涉事官员也被革职流放,而主谋王伸汉更是在李毓昌墓前伏法。
由于案情曲折离奇,此案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等三案并列为清末四大奇案。和其他三案不同,此案反映的晚清政治生态着实让人咋舌。小小知县竟然将赈灾款的四分之一揽入自己腰包,相当于四十多年的俸禄,可见腐败之巨。李毓昌作为一个不谙人情世故的新科进士,不愿交接逢迎,反被指责破坏了赈灾的“潜规则”。嘉庆对此做了切中要害的剖析和结论:“大不法小不廉,吏治不清,民生何赖?”
李毓昌去世后,嘉庆亲自作悯忠诗三十韵,并命山东巡抚将御制诗发往李毓昌的故乡摹刻成碑。两百多年来,李毓昌的事迹一直被广为传诵,作家二月河将这个案件写进了小说里,而电视剧《天下粮仓》也以其为蓝本改编而来。当年案件发生地淮安府署的旧址,现在成了当地廉政教育基地,一组李毓昌拒贿的蜡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。而就在今年,我们得知当时山阳百姓自发为李毓昌设立了一处衣冠冢,追思这位碧血丹心的“李青天”。
从淮安市城区驱车不到半小时,就到了衣冠冢所在地淮安工业园区马厂村。在村民的带领下,我们登上了孙家墩。这个土堆是当时山阳百姓躲避淮河水灾的地方。在孙家墩顶部北侧,一块刻有“李毓昌衣冠冢”字样的石碑掩映在林木间,两侧竖立着两棵古树,一棵乌桕、一棵丝绵,今天依然吐露勃勃生机。
白衣苍狗多翻覆,沧海桑田几变更。百年过去,那个洪水泛滥、民不聊生的山阳县,早已成为海晏河清、淮水安澜的新世界。印证着李毓昌铮铮铁骨的这块朴素石碑,将永远矗立在他曾洒下汗水和鲜血的江淮大地,守护着汤汤淮水宁静入海。(梁晓晨)